媒体聚焦CHINA NISHAN ACADEMY
CONFUCIUS AND MENCIUS CEREMON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健康社会心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是实现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向的社会心理资源。当前我国国民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浮躁等负面心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心灵熏陶和涵养,给人以精神层面的化育,奠定新时代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传统文化基源,为其提供更为持久、更深层的滋养,是涵养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蕴涵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思想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以其涵育德性,以德修心、涵养心灵。

崇尚以德修身,提升心灵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体系,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思想,通过以德修心,提升道德品质,塑造君子理想人格,奠定健康社会心态养成的思想道德基石。诚如《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富润屋,德润身”。“八条目”的个人道德修养思想,是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不仅从家庭、人际关系的层面去培养友爱、宽容和互助的品质,还将修身、齐家拓展到治理国家“平天下”层面,树立起家国同构的远大情怀和高远的人生目标,以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展现出道德主体良好的社会心态。因此,通过以德修身思想,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塑造积极的道德人格,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从道德和价值观层面去塑造心灵,以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来达到“修心”目的,对健康社会心态形成起重要导向的作用。

推行中庸之道,维护心态平衡。中庸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世界、为人处世和中华民族性格养成。儒家所倡导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素其位而行”“反求诸己”等思想理念,主张凡事都应追求把握分寸,适度原则,做到“不偏不倚”,把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维持在一个适度水平,维护和保持个体内心平衡,持中守正,以达到高远的人生境界。中庸智慧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思想,它引导人们灵活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学会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强调矛盾对立的中和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认知改变、情绪调节、矛盾冲突化解,促进人们心理和谐发展,从而提升人生精神境界,对维护社会心态平衡起积极的调节作用。

崇尚和合理念,追求心灵和谐。崇尚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信念和价值追求,对人的心灵和谐产生重要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的共生关系有机融合起来。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达到天人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提倡“以中和理天下”,在人生修养上强调“以中和养其身”等。“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则要求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时,要懂得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人心和善的道德价值观,推崇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为处理群己关系提供正确的指引。由此可见,崇尚和合理念是一套促进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在“和”的理念下去处理与自然、自我、他人、社会的关系,为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起积极的调和作用。

推崇良知,倡导知行合一。从孟子提出的“良知”到朱熹“格物致知”,从陆九渊“心即是理”的道德本源论到影响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王阳明“心学”,以“心”为道德的本原,推崇“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理念。良知是“心”的本体,与道德行为关系密切。良知是存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善念,教导人们要不急不躁,拥有一颗善良、无私的心灵。知行合一是人们生活态度和心灵修行体现,是对道德的践行。“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为人们提供源自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标准,对积极心态构建意义在于,良好心态构成关键取决于人的“本心”,在良知匡正和指引下,良知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以良知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从而为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起积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健康社会心态提供方法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个体自我修养和心灵境界,形塑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系列涵养心灵的方法,应认真吸取其思想精华,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涵养健康社会心态提供方法借鉴。

坚持内省方法以达到以德修心的理想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省为现代人提供修德养心的修身法则。内省是儒家思想文化中常用的修心法则,注重对内心的体察和对心性的感悟,对人内心本源的追求,是塑造君子人格的良方。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主张:“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孟子提出“反求诸己”。荀子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一系列内省的自我修养方法,实质上是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消除不良的念头,促进个体更好认识自己,觉察内在心理活动各个层面感受,能有效地预防和修复各种心理困扰,纠正不良思想观念,实现自我人格整合,以达到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养德养心的目的。

坚持慎独自律的方法以达到知行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躬身力行”,倡导慎独自律的修心法则,自觉律己,内外兼修。慎独是一种行为上的自律,是一种促进身心和谐、自我完善、修心养性的实践路径。孔子经常告诫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有高尚的道德意识并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大学》指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折射出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从容不迫的良好心态,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随时保持一颗谨慎的心,克制不正当的欲望和意念,遵从内心的本性,学会自我监督和约束,不断净化心灵以做到正心诚意。总之,慎独是实现个体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思想与行为和谐统一、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的重要修心法则,让人们在实践中谨言慎行,知行合一,为提升生命质量提供重要的心灵道德滋养,成为当下涵养健康心态的重要方法。

坚持环境营造的方法以达到涵养心灵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人的教育上注重“涵养”方法,即通过隐性渗透方式,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影响人和感染人。要通过隐性、柔性、渗透的方式将人们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环境因素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产生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等思想,深刻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环境对个体身心健康养成的影响。因此,社会心态培育要充分重视文化环境的力量,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一要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活领域,营造出浓厚的讲文明、树新风、明明德的良好道德氛围,如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让人们的心灵浸润在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尚中。二要善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文化活动中。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相结合。三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融合方式,开辟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传播渠道,如利用电视、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解读和传承,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进行解读,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和自信的同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作者分别为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社科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项目批准号:FJ2018MGCA047)的阶段性成果]




建设单位:青岛市图书馆 中创文教版权所有 建议您使用IE6.0以上版本 1366X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