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中国大陆 弘扬传统文化
从漠河到三亚,“中华文化万里行”师徒10人历经9个月徒步近6500公里
本报讯(记者 汪慧珊 实习生 邓铭瑶)北起漠河,南至三亚,行程近6500公里,有那么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在年过五旬师傅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踏上了他们追逐梦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万里行。4月25日下午,“中华文化万里行”师徒10人历经9个月徒步近6500公里贯穿中国大陆,抵达目的地三亚。5月1日,他们还将徒步至天涯海角,完成最终的“收官”之作。
传统文化被“丢失”让人心痛
谈起这次“中华文化万里行”,活动的发起人周志林已是年过半百,目前他常年定居英国,是中国国际老子研究院、英国国际老子学院的院长。“在国外,太多的中国留学生逐渐丢失中国的传统文化,这让我非常心痛,也是我发起这个活动的重要原因。”周志林带着悲痛的心情说,在英国看到留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冷漠和不屑一顾,再看到许多国外人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拜之心,简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也让他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许多中国学生之中正在逐渐地被丢失,这是一个让有着一颗强烈爱国之心的周志林所不能接受的现象。
“在英国,只要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许多中国留学生都认为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但相反却引起了更多的外国学生关注,他们常常向我请教一些关于《道德经》、《皇帝经》里面的问题,甚至渴望到中国进一步学习。”周志林自上世纪80年代末,就在东南亚多国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后来,他定居在英国,并在国外的多所高校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等。周志林说,现在许多的年轻人正逐渐的丢失内心的魂,很少能领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周志林告诉记者,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传承和发扬以道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倡议:寻中华文化之黄老根,聚中华文化之真诚魂,圆中华文化之健康梦。
徒步改变心境也是“放下之路”
“一路走来,不仅头发长长了不少,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大师兄”的姚锦说,之所以留长发,一是路上没有时间也不方便去修剪,二是学习道家蓄发以明志,练习太极更有韵味,而且传统文化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践行。姚锦告诉记者,原先对物质会有很多的想法,比如房子、车子、娶妻生子等很多方面,但是徒步逐渐让我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心也越来越静下来,没有太多对欲望的追求了。他说,这一路走来就会发现,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心里就不会有忧愁,走起路来是非常轻松的,也可以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很多东西,而且思想意志会变得更加沉稳,心也逐渐安定下来,所以这条路也是一条“放下之路”。
姚锦说,路走得多了,对鞋子的要求也无所谓了,因为无论什么鞋子都是越走越薄,而脚底是越来越厚。“徒步过程中会发现我们的生存标准是很低的,因为我们每天只吃两餐,还要走40公里。”姚锦想起以前徒步的日子不禁一笑,尽管只吃早餐和晚餐,但是每餐的食量都是正常人的3-5倍。而对于体重的变化,他则开玩笑地说,瘦子还是瘦子,胖子更加结实了。
说到做到最终完成心愿
谈起一路的艰辛,队员肖欢欢说,从漠河出发的时候,我们在路上购置了一辆“倒骑驴”(东北地区的一种人力交通工具)。在一次下坡的时候,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师傅极力要求他来负责进行“倒骑驴”的操作,结果一个不小心车滚下了坡,当时师傅也被摔的昏迷了过去,我们几个都没经历过这种事情,一下子全懵了,幸好,师傅逐渐的醒了过来。
“当时我们整个团队都深受打击,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肖欢欢说,尽管大家还没有完全放弃,但对前途一片迷茫,都说伤筋动骨要休息100天,如果这样下去也不知道何年马月才能到达三亚完成心愿。当时师傅只说了一句话,无论如何,说出的话就要做到,就算死也要到达三亚。肖欢欢说,就是师傅这样的一个信念让我们每个人又有了信心,又鼓起勇气前进,因为我们知道,没有比生死更大的困难了。
谈起即将结束的行程,周志林毫不犹豫地说:“中华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只是万千文化传播者中的一小份子,但是我们会继续走去,下一步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也许很快就会再次踏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