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CHINA NISHAN ACADEMY
CONFUCIUS AND MENCIUS CEREMON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武汉构建未成年人“德育3D网”



青少年们在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学剪纸
青少年们在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学剪纸
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打架子鼓
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打架子鼓
学生们正在学做蛋糕
学生们正在学做蛋糕

京族“绣花彩”服装、 瑶族军寮长鼓、土家族传统雕花家具……26日,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50多名青少年正参观1万多件少数民族展品,看得目不转睛。

华师附小六(1)班的陈雨晴看得惊叹不已:“以前只知道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原来他们的手工技艺更是高超。这都是我们国家的财富,感到特别自豪。”
在洪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养蜂学会武汉蜜蜂博物馆、华中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等“社会课堂”,纷纷向这些青少年开放。
在中央及省市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全市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全方位、广覆盖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工作格局。全社会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武汉已成为共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始终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关系到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建立起培育、净化、疏导的“3D”网络,让广大未成年人坚定理想与信念,抵御不良冲击,为他们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如今,武汉建立了市、区、街、社区四级帮扶组织网络,动态监管,实现心理帮教、兴趣帮教、活动帮教、解难帮教。让武汉的每一朵花都能在艳阳下绽放。
培育:2500多万张网络投票选出15名美德少年
正逢开学季。硚口区崇仁路小学的每个新生都将拿到一本“习惯养成手册”, “听、说、读、写、看、坐、立、走、吃、睡、做、备”十二字行为规范等内容历历在目。未来6年,班主任、科任老师、生活老师、家长和学生自己将组成“习惯观察团”,观测、提醒、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毕业时,学校通过综合评定,肯定学生的出色之处,由校长签署《好习惯毕业证书》,在毕业典礼上与毕业证一道发放。
在广埠屯小学,德育同样是“润物细无声”:教学楼的走廊被设计成“华夏春秋—中华五千年文化路线图”,孔子、屈原、张衡等大家与观者对话。4个楼梯的侧面墙壁以及台阶被设计成“星光大道”,贴上孩子们自己的照片和作品。校园西边围墙下的“屯雅书廊”,是一座开放式的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晒书、换书、发表读书感言。相邻的西北角楼梯回廊被布置成了运动角、陶艺吧和“知心小屋”。
在这样的“雅行教育”氛围中,一批批孩子成为“慧中而秀外的东方小雅士”,引来全国乃至新加坡等国外教育机构观摩。
昨日,湖北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打动孩子的往往是细节和活动”,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不能是写在文件、挂在嘴边的空话大话,而应“看得见”。这样的理念,一直贯穿于武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始终。市文明办广泛开展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清明节,“网上祭英烈”,缅怀革命先烈,全市60万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六一”期间,70余万中小学生参与的“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去年,市文明办联合市教育局等部门,开启首届武汉美德少年评选活动,评选出15名美德少年,共收到2500多万张网络投票。同时,经典的道德培育活动以创新的“载体”,深入童心。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就运用了“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校本课程,以“道德讲堂”等新方式接近未成年人,形成武昌区“20+20”亲近母语、江岸区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品牌。
净化:3000多名志愿者监督未成年人上网环境
“小伙子,网吧禁止吸烟。吸烟有害健康,对环境也不好。”这天上午,余荣恒老人循例来到汉阳一家网吧,拍着肩规劝吸烟的年轻人。
余荣恒是武汉市汉阳区冯家畈社区的“金晖志愿者”—网吧监督员。见是余爹爹,年轻人红着脸掐灭了手中的烟。
如今,像余爹爹这样活跃在武汉各大网吧的“金晖志愿者”有3000多名,未来还将增加1000名,基本按照每个网吧2—3人的标准配备,实行动态管理,这些老同志们用热心、耐心构筑起一道未成年人上网的爱心“防火墙”。
有志愿者表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呵护与关爱,“我们净化社会环境,是在还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园”。
据了解,2013年,我市督促抽查网吧2000余家,取缔“黑网吧”60家,责令整改37家,立案查处27家,切断网络信号45家,参加检查人次达1000余人次。
广播电视节目、图书市场也在净化中。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400余人次,对全市300余家书报亭,10余家书店,4家图书市场,5家网络媒体进行检查,查处低俗文化制品1万余册。
这些“拳头”还会越来越重:累计3次接纳未成年人的,一律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对在经营时间以外接纳未成年人的,实行一次性死亡法。
在清理“文化垃圾”同时,武汉大力实施优秀少儿文艺作品创作工程,加大对歌曲、动漫、图书、舞台剧、影视剧等少儿文艺作品的创作支持。
2012年,《红星歌》在中国文明网展播,童谣《月儿宝》获第三届优秀童谣评选优秀奖,成为湖北省唯一获奖作品。
我市建立全国首个未成年人网络电视台—雏鹰网络电视台,一张张活泼灵动的小面孔出现在电脑屏幕前,孩子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可以录制和上传视频节目,秀出童年的风采。
与电视台同步推出的,还有全国未成年人上网导航系统—雏鹰导航和未成年人网络搜索引擎—雏鹰搜索等。
疏导:27个辅导站为1.3万名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
“老师,我想上好学校,但成绩不给力,怎么办?”“父母只是一味的叫我好好学习,根本就不懂我,怎么办?”
不久前,在武汉市七一中学,国家高级注册心理咨询师廖皓磊、余明礼分别为1200名学生开设2场心理调适课程,学生们分外踊跃。考前焦虑与压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如何提高考前复习效率等,成为大家最关心的3大难题。
这是6年来,我市370多场“12355关注成长”中高考心理调适校园行活动中的一场,13个区276所初高中、青少年空间,近23万名学生,享受到这样的专业服务。
更多的孩子,通过网络、电话、“QQ”群、现场咨询等多种方式,解决自己的青春困惑。
昨日,记者从市文明办拿到的资料显示,我市利用多重资源,结成一个社会联盟“治未病”,为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
武大、华中农大、江大等高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组建服务团队,免费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华师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武汉市青少年素质教育陶宏开工作室”,助孩子脱离网瘾。
社会性心理咨询公司、专业心理医疗机构推荐的百余名优秀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成立了专业的心理健康团队。如武汉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与电信合作,制作了武汉共青团12355阳光行动官方手机报。
社区专业社工进驻学校,针对在校学生所面临的社会适应不良、校园越轨行为、心理情绪问题及家庭、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多种服务项目。
武汉市妇女和儿童保健中心、同济医大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等医疗机构合作,共享医疗经验、成果,提升心理咨询的服务品质。
目前,全市共建立健全市、区、学校、社区4个层面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各级心理健康辅导站27个,活动面积共近2万平方米,注册会员有1.3万多名,志愿者人数4000余名。
记者杨菁
通讯员黄佳妮 实习生刘星
本版摄影 记者李葳   



建设单位:青岛市图书馆 中创文教版权所有 建议您使用IE6.0以上版本 1366X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