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国初期哲学家。姓孔,名伋,字子思,孔鲤之子,孔子之孙。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卒年不详。相传曾受业于曾子。《中庸》大部分为子思所著。他将儒家的道德观念“诚”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以“诚”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赋的,遵循天赋本性而行便是人道,研究和学习人道就是教化。“诚”是天之道,而实现“诚”是人之道。“诚”贯穿于事物的自始至终,是万物存在的前提基础,不诚则无物。认为只有天下达到了“至诚”,才可谓穷尽人与万物之性,才可辅助天地的化育,与天地相配合。他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他还提出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和修养方法。他被后人尊为“述圣”,陪享“至圣”孔子,其思想对孟子和宋明理学都有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