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儒者CHINA NISHAN ACADEMY
CONFUCIUS AND MENCIUS CEREMON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圣贤先儒 > 历代儒者


王充



 

      王充(27~约97),中国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年时曾到洛阳太学学习。他博览群书又不守章句,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王充担任过地方官员,因与上司不合而辞官还家,潜心著述。王充的著作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现仅存《论衡》。 
      在天道观上,王充用天地表示整个自然界,认为天地之间充满元气,元气交感产生万物,在万物背后没有一个指使它们生成变化的主宰,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的“祥瑞”说、“谴告”说,认为灾异现象是自然界自身的变化引起的,与社会政治好坏无关。对当时流行的世俗迷信,王充也进行了批判。关于形神关系,指出人的精神不能离开形体单独存在。精神是人体内“精气”的作用,精气依赖人的血脉,人死精神即散。在认知论上,王充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学以求知。他提出“ 实知”、“效验”的观点,认为实效、事实是检验认知是否正确的标准,指出圣贤的言行也不都是正确的。王充还较全面地阐述了逻辑学中的论证问题,肯定“推类之知”在认识中的作用。在人性和教育的关系上,既认为人性善恶与人禀受的气有关;又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性行”的决定作用,指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王充的伦理思想重视功利,同时肯定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治国必须以德为主。他强调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对于社会道德状况的制约作用。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后起的朝代较之已往的朝代总是后来居上。在文学理论方面,王充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他主张文章的内容必须真实,反对描写虚妄的迷信内容;认为文章应有利于社会教化;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反对“华伪”之作;注重独创精神,反对模拟因袭;提倡文章语言的口语化,反对古奥艰涩的文风。 
      王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形神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在认知论、历史观方面的探索,为后起的哲学开拓了思路;对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论的尖锐批判,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发展。王充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用元气理论直接说明社会现象;不了解造成人们等级差别的社会原因,甚至用骨相解释人的富贵贫贱。 





建设单位:青岛市图书馆 中创文教版权所有 建议您使用IE6.0以上版本 1366X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