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1428~1500),中国明代心学思想家、书法家。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1447)举广东乡试,会试不中,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1451)再试不中,于景泰五年弃举子业,从名师吴与弼学。不久归家,筑阳春台,静坐其中,足不出户数年。后复游太学,名扬京师,被认为是“真儒复出”。成化五年(1469)再次参加会试,又下第,遂绝意功名,归广东讲学。成化十八年,明宪宗下诏征聘。进京后,未被重用,上疏托疾乞归。此后,一直隐居故里,直至逝世。谥文恭。著有《白沙子全集》。擅长行草书,不墨守成章,能大胆独创。他家贫不能买笔,便就地取材椎茅为笔,称之谓茅龙。茅龙笔质地坚硬,不宜吃墨有如棕麻,但由于他功力深厚,能掌握茅龙的性能,所以运用自如,有拙而愈巧、刚而能柔的效果,具有笔毫所不能有的特殊趣味。在他的倡导下,茅龙书曾风靡一时。传世的书法作品有《自书诗卷》和《大头虾说》等。
陈献章早年学宗朱熹,自称:“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后来受吴与弼思想影响,观点发生变化,逐步走上心学道路,最后形成“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为功用,以勿忘助之间为体认之则,以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为实得”的思想作风。
陈献章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观点,主张心理为一,理在心中。“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与林缉熙》)他反对当时一般士人存在的人云亦云,食古不化,以程朱的是非为是非,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习气,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在为学方法上,陈献章对程朱“格物致知”和“泛观博览”等一套求知和修行方法并不满意,视之为“繁琐”,提出“洗心”和“静坐”的修养方法,使心“无累于形骸,无累于外物”,摆脱肉体的局限和物欲的蒙蔽,“从静坐中寻求自得”,主张“学贵于自得也。自得之然后博之以典籍,则典籍之言我之言也”。
陈献章的讲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在明代思想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明史·儒林传》则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而“学术之分,则陈献章、王守仁始”。陈献章建立了明代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心学思想,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黄宗羲称:“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明儒学案·白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