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李贽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回教徒。他本人“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人则恶,见道学先生尤恶”(《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李贽自称“异端”,甚至被人称为“异端之尤”。因其思想与正统相异,屡遭迫害,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杀狱中。李贽著述很多,著名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等。
宇宙论?李贽反对以“太极”、“一”、“理”等为本原的宇宙论,也反对“一分为二”的宇宙生成论。他认为,天地如同夫妇,有天地然后才能生万物。“然而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如果说一能生二、理能生气、太极能生两仪,那么所谓一者究是何物?一又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焚书·夫妇论》)。
童心说?李贽认为,童心即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人人具有的“趋利避害”的“同心”,是“虽圣人不能无”的“势利之心”。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焚书·答邓石阳》)。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李贽主张,人之是非,初无定质、无定论,反对将孔子的思想言论绝对化。他批评道学家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将六经语孟变成欺世盗名的工具。他打破儒学家正统教条,以自己的观点来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如称赞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武则天“有知人之明”,陈胜吴广起义是“匹夫首倡,前所未有”等。
李贽亦喜文学,反对复古摹拟,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主张创作应抒发己见,“天下至文,未有不出童心焉者也”。他还点评过《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琵琶记》等,是通俗文学研究家和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晚明文学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