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 : (1611~1671),中国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思想家。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曾以文章享誉天下,世称“明季四公子”之一。青年时期面对社会危机,自负要提三尺剑建立开明政治,于是立志改革,入盟复社,愤世嫉俗,慷慨悲歌。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由于受魏忠贤余党阮大铖诬陷,辗转浙、闽一带,后落脚于广州。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指名要留用他,他却不辞而别,投奔南明桂王,却又屡遭阉宦诬害,南走五岭,改名吴石公,别号愚道人,以卖药为生,其间与王夫之结为知交。南明亡后为避清兵搜捕,出家为僧,法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他的著述颇丰,主要有《物理小识》、《通雅》、《浮山文集》、《东西均》、《岑外稿》、《易余》、《药地炮庄》、《青原志略》、《愚者智禅师语录》、《一贯问答》等。
方以智学识渊博,深通天文、礼乐、律历、数术、文字、书画、医药诸学,于琴剑之道也多所造诣。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自然科学和新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也无不探究,大体通晓。自言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烹炮一炉,“坐集千古之智,折其中间”。他将学术分为“质测”和“通几”两个方面:“质测”即是自然科学;“通几”则指义理之学。“质测”之学主要是考察测定天地的象数,制定律历,研究音声、医药;“通几”之学则是探究事物规则的学说。至于“质测”与“通几”的关系,他提出“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或质测,或通几,不相坏也”。方以智比较了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中国的义理之学,认为西洋“谨于质测而拙于通几”,其长处在于质测科学;中国之学特别是宋明理学重通几而轻质测,他甚至批评理学家们“竟扫质测而冒举通几”。